水的故事(上) – 甘肃敦煌

出了敦煌市,便都是一望无际的戈壁。一路向东,笔直的高速公路,将一整片灰黄色一分为二。我们几乎是高速上唯一的一辆车。肉眼可见的活物就只有戈壁上零零星星的风滚草,团成或大或小的刺球,也是一副生人勿近的样子。偶尔看见一个个坟头,看不到人,但冒着黑烟,应该是临近清明节的缘故。一成不变的景色直到临近锁阳镇才有所变化。地上的团子慢慢变成灌木,再变成梭梭树,远处还有几头骆驼漫步其中。再后来竟然看到地上有一滩一滩的水。水?!在这干燥到彷佛所有绿色都会被蒸发的地方,竟然能够看到水?慢慢的,路两旁开始有两股细流,白杨树紧邻着水,密密麻麻像剑一样刺向天际。树的后面开始有了庄稼地,虽然一个方块一个方块被平的整整齐齐的,但大部分都还是光秃秃的并没有开始种植。临近着路白墙红瓦的一排新房漂漂亮亮整整齐齐,然而远处却是破旧不堪的老房子,让人困惑这里的百姓究竟过的如何。

带着一肚子的问题,中午留在锁阳镇吃饭。镇子小到只有一个十字路口,围着转盘有一圈小店,一眼望穿。小镇上的人却和在敦煌遇到的所有人一样热情。点上一份“白面“,再点两个菜拌在一起吃,香喷喷美滋滋。一边吃饭一边和店里老板攀谈起来。其实这“白面”都是老板娘自己手工拉的面,他们说他们宁愿饿着也不肯吃机器压出来的面条,太难吃了。这倒是比我讲究多了。村里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,这里的水盐碱度太高,其他庄稼都很难长。这一波新冠疫情让他们的生意惨淡,不过这几个月慢慢好了起来。我们河南话夹着甘肃口音,聊天有一半要靠猜,却也是热火朝天。

辞别小店老板,我们奔赴锁阳古城,古时候是一个重要的城镇和军事据点,河水改道,政治变迁让这城被遗弃,现在只剩下残破的古城墙淹没在荒漠的红柳丛里。城墙上依稀可辨的瓮城和马首是曾经战争岁月留下的证明,而寺庙和佛塔却诉说着曾经的百姓对和平的向往。这曾经的重镇竟然一眼可以看到头,还没有现在的一个商场大。原来大部分的百姓还是住在城外。那遇到战火怎么办呢?人可以跑进城可家还在城外啊。我虽站在古人的城墙上,却只觉得自己对他们一无所知。锁阳古城的相反方向坐落着榆林窟。榆林窟坐落在峡谷之中,是我们这次所参观的三个石窟中外景最壮阔的一处。绵延的峡谷露出一层一层的岩石,竟然和锁阳古人“夯土“夯出来的城墙结构极为类似,这一大一小,人类给大自然的回声真的是很奇妙啊。峡谷底部是榆林河,那便是锁阳城的水源。河上面大概有一尺厚的盐结晶,像是冰面一般,应了饭店老板盐碱度高的话。

榆林窟走马观花后,我们开始往回走,才发现这一路都是沿着河。这里找水非常容易,没有水的地方光秃秃,有水就有植被。走着走着,远处竟然有一小片碧蓝色,像蓝宝石一样镶嵌在一大片土色中,让人想去一探究竟。这不是什么景点,连路也没有。还好是在戈壁,荒是荒,可是四面八方只要你想去,就没有不能走的路。一番颠簸之后,竟彷佛穿越到了江南。原来这里是一个小水库,碧蓝碧蓝的水中,芦苇丛高过头顶,一群白色的水鸟像珍珠般洒落在岸边,除了水鸟的鸣叫,再没有一点别的声响。我激动坏了,抱着相机一阵飞奔,惊的鸟儿飞向对岸。然而岸边的沙丘提醒我们还在甘肃。沙子极细,被风勾画出飘逸的线条,一层一层,让我想起莫高窟飞天的飘带,不知先人是否也从这里获得灵感。沙丘中长着红柳,虽不高,可如同黑色的火焰燃烧在这沙漠里,只觉得极有力量。这里没有人的痕迹,却看到骆驼的脚印,粪便和毛。瞬间和这骆驼引为知己,愿我也能同它一样在这无人之地怡然自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