决定开始练钢琴大概只花了一瞬间。大概只是某一个无聊的晚上,追的综艺已经没了更新,新出的电视剧又看不下去,想把吉他拿出来练又怕手疼十指连心啊,然后想着钢琴多好啊练起来手不会疼。转念一想何不就试试看学钢琴呢。
小的时候弹过两三年的电子琴,那大概是我童年里最痛苦的事情了吧。那个时候我应该也就七八岁吧,印象已经很模糊了,只有一件事还记忆犹新。那个时候正是要搬家,妈妈晚上要到新家那边查看装修进度,我不想练琴就非要闹着跟去。我妈就说:“你要是跟我去就只能面墙站着”。万万没想到我竟然一口应下,跟着去了新家就朝墙站着。装修队的人都看不下去了帮我给我妈求情,但是倔强的我那个时候绝不肯服个软,硬是那么站了一个晚上。现在想想都觉得惊讶,那个时候该是多么厌恶弹琴这件事啊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件事,我妈后来也妥协了,就不再学琴了。
现在想着学琴,就在我知乎上看看别人学琴的经历,有一个回答说,成人学琴最大的困难就是没人逼着练了。我对我的自制力很有自知之明,知道自己一个人坚持不了多久,就找了一个老师,从头学起。虽然电子琴和钢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乐器,美国和中国的乐理体系也完全不同,但是毕竟都用五线谱,我还勉强记得middle C在哪里,所以对着谱子一个音一个音的查,慢慢也就上手了。
练琴其实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,尤其是对我这样的新手,同样的一段旋律,五遍十遍一百遍一千遍的重复。不过相比较人生很多其他的事情来说,学琴又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,投入的努力和获得的进步是直截了当的正相关。只要方法没有问题,练得多进步就大,练的少进步就小,不练就没有进步,跟其他所有的人事物都没有关系,只取决于我自己。练琴还要绝对的投入,一旦跑神马上出错,准的离奇。所以我就把练琴权且当作是一种修行。佛说“过去心不可得”,所以在弹琴的时候就别管过往有多少不值得吧,佛说“现在心不可得”,所以工作上的烦心事也不必纠结,佛说“未来心不可得”,那些关于时间的焦虑就让时间去解决吧。此时此刻,就什么都没有,就只有琴。话虽说的漂亮,可事实上自己并做不到那么洒脱,但那么一两刻的平静还是对当时的我而言却也是一剂良药。
真正享受练琴的过程是在大概半年后吧。记得是在从机场回家的路上,在一个podcast上听到了Alfred Cortot演奏的 Chopin Prelude Op. 28 No.4. 这是一首简单的曲子,只有一分多钟,我自己练了有一阵子了,Alfred Cortot的版本也听过无数次。老师说过,背景中的和弦就像是雨点敲打在窗上,旋律就像是一声声的叹息,可是我一直不得要领。那天不知怎么的,从第一个音开始,我的心就被揪起来,随着这个女人的叹息的强弱而心如刀割,最后竟真的痛的流泪。这大概是我第一次因为一首古典乐流泪吧,那一刻突然觉得自己心底里的那一滴眼泪突然被人看到了,或许是1920s瑞士的Cortot,也或许是1830年代波兰的 Chopin。 自己心底那最柔软最脆弱最敏感却又最孤单最渴望的那一部分,被另一个时空的另一些人触碰,甚至或许与他们心底里的某一部分产生共振。更妙的地方在于这些人永远不会离开我,我无论何时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都会在我的身边。这种感觉实在太美好太神奇了,此刻的我还没有能力用语言表达出来。

更神奇的事情发生在之后的那次钢琴课,我的钢琴老师Jeff讲起来这首曲子中的那个最高音。这个高音接在一段渐强之后,我一直都很自然的把它弹的最重。可是Jeff说这个音要收,那种内敛的呢喃,才能让听者求而不得,才能紧紧抓住听者的心。这立刻让我联想到自己之前那种心被揪着的感觉,然后回去听Alfred 的版本,果然在这个音上是轻的。后来我才明白,这首曲子之所以传递给我这样的感受,是因为在每一个音的强弱快慢上都有作曲家和演奏家精心的设计。所以后来当Jeff一个音一个音的要求精准,快一点点慢一点点都会被他揪出来夸张的形容这有多糟糕时,我心甘情愿的一遍一遍的练习,总觉得这样才不辜负这首曲子。
直到最后 Jeff 终于说他要求的我都做到了,他说虽然我弹的很不肖邦,却很我自己。我很开心。把这首曲子分享给大家在疫情期间解解闷,希望所有人都能平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