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首曲子叫《致春天》,来自挪威作曲家格里格。格里格最有名的是他非常钟情于挪威民俗歌曲,一生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采风,记录研究整理最传统最原始的声音,并把它融入到他自己的音乐中去。在格里格之前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挪威的音乐,是他把民俗带入主流。《致春天》这首曲子来自他的钢琴抒情小品集,一共有六十六首,里面有大量的关于民间生活和大自然的描写,不长的曲子却很精致有趣,适合我这种初学者。
但是我不这么觉得。当老师给我这首曲子的时候我第一眼就看见了开始的六个升号,升F大调,意味着一个八度里只有两个白键,其他全是黑键。钢琴虽然有黑白键,但是白键粗粗胖胖的,弹起来容易很多,非常可爱。黑键又高又瘦,弹起来很容易错,识谱的时候也很麻烦,我是看到就想要躲着走。我跟老师确认了多次,甚至开始学了两周后还在跟老师说这太难了臣妾做不到啊,但是老师很坚持,非要让我克服对黑键的恐惧,再加上这首曲子实在太好听,我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。
曲子分为三个部分,开头像是春天的黎明,天刚朦朦亮,鸟儿已经开始嘤嘤叫了起来,就是小学课本里面万物复苏的场景。曲子的开始的标注写着像唱歌一样弹奏旋律,老师就说让我试着把旋律唱出来,我说我唱歌跑调,他说没关系跑不跑调不重要非要我唱,结果从我嘴里就出现了一段和这首曲子没什么关系的旋律,从那之后他再也不让我把旋律唱出来了。不过呢还是要像唱歌一样弹奏,有呼吸有段落有起伏。可是旋律在左手,非常的简单,一个小节就一两个音,右手的伴奏和弦却有一大堆音,非常容易喧兵夺主,我是挣扎了很久才让旋律有了形状,伴奏藏在后面衬托。
格里格是浪漫主义偏晚期一点的作曲家。无论是什么“主义“,到了的晚期的时候,人们就开始有些厌倦了,作曲家们为了让听众抱有兴趣有些不管不顾了,把这“主义”演绎到了极致甚至有些过火。这首曲子非常浪漫就不用说了,但是一个小节就有点莫名其妙了。旋律走着走着一切岁月静好的样子,突然一个小节被标为“rit. molto”,非常非常慢,到了下一个小节又回到原来的速度,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突然的节奏变化,虽然不懂,但是觉得很有意思。
曲子的第二部分就完全变了个样子,原来春天并不只是鸟语花香莺歌燕舞,还有暴风雨和瘟疫。开始的时候是一段“Diminution“,旋律本来有四个小节,缩短成一个小节,最后变成1/3个小节,同时不断渐强和加速,再加上大量的不在音阶上的音所带来的不适,让人感觉被压迫的紧张感。紧接着的是一段愤怒的雷声,也是我唯一被允许“砸“琴的段落。这一段重复的音符非常多,我以为很简单,但是其实练了很久才能相对比较干净的砸琴,不过这段很发泄,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都会把它拿出来乱弹一通,非常爽。
第三个部分是我个人觉得最美的一段了。如果说第二部分是打雷的话第三部分雨终于下了下来。旋律还是第一段的旋律,但加上左手的伴奏,像是一波波的流水,非常的治愈。这一段右手的大拇指和小拇指是c位,是焦点,要突出而有型,而右手中间的食指、中指和左手是伴奏,是背景,要模糊。我练到这一段的时候就觉得之前说难都太天真,这一段伴奏的音更多,节奏还不同,同一个手上轻重也要不同,手指不断的在黑键上移动非常的滑,而且手太小很多音够不到,这一段真的是练到吐血。不过紧接着的是整首曲子的高潮,老师说要”give all of yourself to it”,其实每当我弹到这里的时候心中都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情绪,能够在这里酣畅淋漓的抒发和释放,真的是一件很浪漫的事。
小的时候的我非常喜欢淋雨,每当下雨都特别开心,总是兴冲冲的跑出去在一滩滩积水中跳来跳去。后来有一天我也是这样一个人走在雨里,突然有一个陌生的女生打着伞走在我身边,问我是不是忘记带伞了。那一刻觉得好温暖,并没有告诉她我是故意的,而是乖乖的躲在她的伞下面走到目的地。这首曲子也有一个这样温柔的结局,一切喧闹都渐渐安静下来,阳光渐渐出现,只剩下小草上的水珠还闪着光,还留有这个不平凡的春天的记忆。